首页

优美之家s

时间:2025-05-29 11:51:16 作者:“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浏览量:41165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顺利跑完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第一棒”。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白国龙 摄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第109次飞行,也是其首次挑战地球逃逸轨道发射。

  地球逃逸轨道高度高,火箭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就更多,速度也更快。此外,发射窗口窄,入轨精度要求高,分离速度误差控制严……发射难关一项又一项,“劳模”长三乙火箭如何跨越重重难关,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搭天梯”?

  力气足:5.55吨运力精准匹配

  长三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作为中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2020年实施“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贴合,成为本次任务的“最优解”。

  飞得高:直达高轨,精准“投送”

  以往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的载荷,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此次任务中,火箭分离时的速度需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地球逃逸轨道。

  不仅如此,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入轨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火箭入轨速度不仅要达到每秒11.2千米,每秒偏差也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探测器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火箭专家解释称,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样的入轨精度,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速度、姿态等,确保探测器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靠得住:百战锤炼,飞行更可靠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托举“北斗”、“嫦娥”、风云卫星、天链卫星等“乘客”问鼎苍穹,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历经百战锤炼的长三乙火箭如今越飞越稳,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2018年,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就“花落”长三乙火箭。“火箭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执行其他发射任务的同时,长三乙火箭也在一发发积累中为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说。

  谈到长三乙火箭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也表示,多年来,型号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大大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多样化的发射需求,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单日出入境车辆数量创新纪录

当地时间3月20日,沃恩·格辛通过议会投票,作为威尔士工党领袖,当选新任英国威尔士首席大臣。这一投票结果将提交给英国国王,正式批准后,沃恩·格辛将宣誓就职。

吉林深化对韩经贸合作 集中签约韩资项目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核心腹地,鸭绿江、松花江穿流而过,因山得名,因水而秀,素有“长白林海”“立体资源宝库”等美誉,也曾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后援地。依托宝贵的文旅资源,白山市在2021年明确提出“一山两江”品牌战略,并逐渐构建起四季畅游新格局。全市高标准推进了一批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创新打造了“长白山之夏”“长白山之冬”节庆品牌、“鸭绿江文化旅游季”等文旅IP,推出自驾游、康养游、乡村游和红色旅游等各类线路,适合四季畅游。

上海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预计未来12小时内全市将发生雷电活动

漳州市委副书记吴卫红在致辞中充分肯定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寄望其发挥在闽台青草药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的优势,在漳州市引进医疗教育人才、推进两岸中医药交流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贵州桐梓:家门口技能培训 农村宝妈变身“电商达人”

第二十二条 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电力交易机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载和保存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关资料的,依照《电力监管条例》等规定追究其责任。

演绎劳模故事致敬劳模精神 校园原创话剧《黄宝妹》在沪首演

“中医虽然历史悠久,但长久积淀与丰厚底蕴促使它在当代快速发展。所以我不认为毕业是学习的终点,更不愿错过这次进修的机会。”萨雅称,认识中医之初,她惊讶于生活常见植物的药效,也曾震惊一根针瞬间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如今的她依然保持着这份新鲜感。“中医不只是一种诊疗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